时间: 2025-06-21 14:10:25 | 作者: 精密铸钢件
遼河口,漫天碧透的蘆葦蕩令人嘆為觀止,恰似朝霞落在海邊的紅海灘,裝點著100多公裡的海岸線。在這裡,更有著中國最大的稠油生產基地——遼河油田。
稠油也稱重油,黏度高、流動性差。半個世紀以來,遼河人以鍥而不舍的精力和堅韌無畏的意志,吃苦攻關,解決了一道道中深層稠油熱採難題,鑄就了石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国际稠油看中國,中國稠油看遼河!”
高升油田位於盤山和台安兩縣接壤處,遼河深層熱力採油技術的严重打破,便是從這兒開始的。
上世紀70年代,高升油田流傳著一個故事——某個夜晚,一輛偷油馬車陷在油池裡,馬的四蹄被死死黏住,成了會喘氣的活標本,最終用吊車才將其吊出。
現在再次回味,故事有几率存在戲說的成分,可是遼河稠油的“稠”卻不打半點扣头。
1975年,高1井、高3井分別鑽遇“高升油層”和“蓮花油層”。1年后,埋深近1600米,儲量豐度近億噸,国际罕見的深層稠油油田——高升油田被發現。當時,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溜:“稠油、稠油,有油不流,油稠人更愁。”
“國外稠油埋藏都很淺,最深的也就五六百米了。”77歲的賈慶仲說,“咱們遼河,馬20井稀油日產曾達到2000噸,可是高升卻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
1974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前身)的賈慶仲從青海油田調到了遼河。1977年,他成了最早一批前往高升油田,開展稠油降黏開採技術研讨作业的技術人員之一。
彼時,國外已興起熱力採油新技術。其间,蒸汽吞吐技術便是用專業蒸汽發生器,向生產油層注入高溫高壓蒸汽,下降稠油黏度,再開採出來。但國內外,都還沒有在1600米深層開發稠油的實踐。
“別人不敢干的事情,我敢!”憑著這股子倔勁,賈慶仲就採用鍋爐車給高1503井注蒸汽,停注投產后,該井連續自噴了4天。隨后,他又找到了4台鍋爐車和3台水罐車,在高1506井連續干了12個小時,開井后自噴,日產油打破了百噸。
這些實踐証明晰蒸汽吞吐在遼河可行。但是,遼河人又遇到了新的問題,注蒸汽的鍋爐國內無廠家能夠生產。
1978年元旦剛過,時任國家石化部副部長的李國才親臨高升前線現場指揮,設計出了簡易直流鍋爐。但在运用過程中,其注汽指標及配套裝置,難以滿足1600米井深注蒸汽工藝的需求。
2年后,從國外引進的全自動高溫高壓蒸汽鍋爐落戶高升,可配套的熱採井口、井下測試儀表及附屬設備卻出現了不服水土。其间,當溫度達到350攝氏度時,熱注封隔器的密封圈碳化了,隔熱器液化了,井下測試儀表也不靈了。
1982年,經過科研人員攻關,適合遼河稠油油藏特點的熱採分封隔器、隔熱油管等陸續研发成功。同年9月,科研人員再次在高1506井進行試驗,注汽前日產油4.7噸,注汽后初期日產油到達了143噸,連續自噴40天,標志試驗获得成功。
隨著封隔器、隔熱管柱等設備儀器不斷更新換代,蒸汽吞吐試驗在高升油田成功的基礎上擴大到曙光、歡喜嶺等油田。1995年,產量打破600萬噸,強力助推遼河產量達到峰值1552萬噸。
“蒸汽驅試驗初期,全區單日油樣能達到1300多個,是當時整個採油廠的3倍多呢。忙起來就像走馬燈,但大伙並不覺得辛苦,因為那些支付都是值得的。”
已經65歲的李維靜,曾是歡喜嶺採油廠齊40塊的一名採油工。回憶過去的那段時光,滄桑歲月在臉上留下的褶皺裡,滿是對遼河蒸汽驅的驕傲與骄傲。
“蒸汽吞吐最終採收率低、后期乏力,遼河人尋找顶替技術的作业很早便開始了,齊40塊則是最為成功的區塊。”遼河高級技術專家趙洪岩說。
蒸汽驅採油是稠油油藏經過蒸汽吞吐採油之后,為進一步进步採收率而採取的一項熱採办法。通過連續不斷地往油層中注入高干度的蒸汽加熱油層,好像擠牙膏一般,將原油驅趕到生產井的周圍后採出。
自1987年,石油工業部組織召開“稠油蒸汽驅先導試驗”會議后的十年間,遼河相繼開展了8個蒸汽驅先導試驗,其间曙175塊蒸汽驅試驗是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試驗,為后來的探究奠定了杰出的基礎。但由於前期試驗對蒸汽驅機理認識不非常清楚,以及受油藏設計缺点、工藝技術约束等要素影響,試驗均未获得抱负的開發作用。
1997年,遼河人又進行了不懈探究,准備在齊40塊開展先導試驗。趙洪岩參與編制的《齊40塊蓮花油層70米井距蒸汽驅試驗计划》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有用解決了實際產能與井網匹配關系的問題,優化設計了4個70米反九點注採井組,讓蒸汽驅這一“舶來品”真实展露出了遼河范兒,遼河稠油蒸汽驅也迎來了山穷水尽。
“當時遍及的共識便是注汽井與生產井的井距最短是100米,還沒有人敢設計低於這一井距的蒸汽驅井網。”趙洪岩說,“頂著中國石油開發界一片質疑聲,齊40塊先導試驗最終获得了成功。”
2003年,齊40塊又進一步擴大汽驅試驗,在原來先導試驗區基礎上擴大7個井組,使蒸汽驅試驗達到了11個井組。2005年5月,又編制了《齊40塊轉蒸汽驅總體開發计划》,共布置151個井組,獲得了股份公司同意,開創了中深層稠油整裝區塊成功悉数轉蒸汽驅的先例。
數年間,齊40塊年產量以每年新增10萬噸的速度穩步进步。到2008年3月,全面完成了工業化轉蒸汽驅的開採。翌年,區塊日產油便達到了峰值1931噸,比较於轉驅前,連上了7個百噸台階。同時,构成的四大系列十項配套技術,滿足了中深層稠油油藏蒸汽驅的要求,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斜陽欲落,披著金色粼光的繞陽河從遼寧西部由北向南,於遼河超稠油SAGD開發主力生產區塊——曙一區杜84塊油區穿行而過。綠色的蘆葦映衬下,巍峨聳立的一座座塔式抽油機宛如大地的脊柱。
SAGD技術中文名為“蒸汽輔助重力泄油”,原理是运用注汽井連續向地下注入高干度的蒸汽,蒸汽在地層中构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側面移動,與油層中的原油發生熱交換,加熱的原油和蒸汽冷凝水依托本身重力泄至汽腔底部,由生產井採出。
遼河開發技術人員在系統研讨這項技術后,形象地將其比作給超稠油“洗桑拿”。
1997年2月,SAGD技術在杜84塊平1-1井平和1-2井進行試驗開採。這是此項技術榜首次在我國兩口超稠油水平井上運用。遺憾的是,受制於當時的理論、技術了解缺乏以及配套工藝的不完善,初度試驗就像一顆流星,與夜空邂逅一剎那后,隻留給了遼河無限遺憾與遥想。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又過了6年。杜84塊运用蒸汽吞吐技術採油,單井日產僅剩2噸多﹔油汽比低下,年綜合遞減約為20%,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对立日益杰出。
捡起行囊,遼河人再次出發,在杜84塊館陶組油層和興VI組油層開展直井與水平井組合的SAGD先導試驗研讨,開創了国际上SAGD“直平”組合的先例﹔並通過自主研发配套了新式塔式抽油機、溫壓監測系統、球形汽水分離器等,打破了一個又一個瓶頸問題。
其間,為了呵護“新生命”的健康成長,曾擔任原遼河SAGD開發項目办理部主任,現為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的楊立強和技術人員堅持吃住在現場,每天記錄數據,拟定办法。冬季冰雪侵襲,夏天蚊虫吸食,也阻擋不了他們對事業的寻求。
有一次,楊立強和搭档們在圖紙前一向研讨到深夜,遽然傳來敲門聲,原來是他的愛人捧著生日蛋糕進來了,這也成了楊立強最難忘的一個生日。
2005年2月23日,傳統元宵佳節,SAGD先導試驗井館平11井與館平12井迎來了投產的日子。后來,其间的館平11井日產量最高達到了120噸。至此,在國內沒有現場開發經驗、國外沒有类似油藏可借鑒的情況,遼河SAGD打造出了自己的特征品牌。
2006年10月,作為中國石油十大重點試驗開發項目之一的遼河SAGD先導試驗項目,在北京榜首個首先通過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大匡為組長的專家組的驗收。第二年,工業化建設全面開始。到了2017年,遼河SAGD產量成功打破100萬噸,成為遼河千萬噸穩產強力支撐的同時,先導試驗區的採收率更是在2020年进步至了70%。
暮靄沉沉,人群散去,城市渐渐地變得靜寂,遼河勘探開發研讨院各所室的燈光漸次亮了起來。大地上,遼河人不舍晝夜地叩問著千米地層下的隐秘。
走進位於該院的國家动力稠(重)油開採研發中心,已經耄耋之年的萬仲謀神态言語中,弥漫著夢想照進現實的幸福感。
在這兒,高溫高壓火燒油層物理模擬裝置、大型三維份额物理模擬系統等自主創新研發的47台(套)裝備,代表著稠油超稠油實驗技術領域的顶级,有力支撐了遼河稠油熱採技術的現場應用。
作為遼河熱採實驗技術奠基人之一,多年來,萬仲謀一向關心著遼河稠油實驗技術發展和試驗基地的建設。看到了现在获得的效果,他對遼河“實驗技術”崗位企業技術專家劉其成動情地說道:“你們這些年干得不錯!”
春華秋實,寤寐求之。早在1990年,遼河就開始了稠油熱採實驗室籌備建設作业。兩年多的時間,引進了先進設備,也获得了必定的效果。但是,1993年,國際油價風雲突變、意外暴降,嚴重沖擊了實驗室的建設和日常作业的開展。
“稠油熱採的本钱高,而實驗室建設也更需求投資。所以那幾年,很多人都很悲觀,認為功用還沒有開發出來的新設備或许就要成為廢鐵了。”劉其成說。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遼河人並沒有中止對稠油熱採技術基礎、機理及先導試驗的研讨。隨著蒸汽吞吐、蒸汽驅、SAGD技術等不斷获得打破和應用,渐渐地构成了具有本身特征的實驗技術,並助推了遼河熱採技術持續完善和升級。
到2006年時,遼河的稠油產量已經佔到了中石油稠油總產量的70%以上。正是在這一年,劉其成收到了一個無比振奮的音讯,中石油計劃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遼河稠油赫然在列。
隨著石油工業的不斷發展,全球剩下石油資源中稠油比重越來越大,稠油開採將對国际石油生產的格式產生严重影響,而遼河在熱採試驗領域的豐富經驗和特征技術優勢理當更有作為。
2008年3月,遼河稠油開採先導試驗基榜首個通過查核評估,成為我國首個稠油開採理論和技術的研發基地、工程技術產業化基地、高層次復合人才培養基地,以及國內外技術沟通與协作的渠道和窗口。
一年后,遼河《中深層稠油熱採大幅度进步採收率技術與應用》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標志著遼河正式步入国际稠油開發技術領域“榜首軍團”,“國家动力稠(重)油開採研發中心”也於2014年正式落戶遼河。
本年,遼河“中深層稠油大幅度进步採收率關鍵技術與工業化推廣應用”又榮獲了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專項評審小組袁士義院士評價道,遼河油田在中深層稠油蒸汽吞吐、蒸汽驅、SAGD等方面開展25項技術攻關,完善了蒸汽驅、SAGD注採調控技術,攻關了直平組合蒸汽驅、組合SAGD等關鍵技術,充分反映了遼河油田中深層稠油技術自主研發的才能、實力和超高水平。
现在,依托這些關鍵技術,遼河人已經建成了3個國內最大的中深層稠油大幅度进步採收率演示基地。同時,在遼河本乡、新疆、勝利等油田10億噸儲量推廣,新增可採儲量2億噸,並為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國外油田供给技術咨詢與服務230余次,極大进步了我國稠油開發技術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為保证國家动力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